评述司马迁及其《史记》「祝总斌说史记兼论司马迁史记的得名问题」( 九 )


[61] 《史记》第十册,第 3296-3300 页 。
[62] 参注 42 、 43.
[63] 王先谦《汉书补注》第五册,第 3114 页(请参补注引何焯等语);又第 3417 页《刘向传》上奏称“孝昭帝时”有“特异”现象,“皆着于《汉纪(记)》”,《着记》之“着” , 当即此义 。此“《汉纪(记)》”正规名称,应是《汉着记》 。
[64] 王先谦《汉书补注》第四册,第 2541 页 。同书第三册 , 第 1809-1815 页《律历志(下)》引《三统历谱》上有《着纪(记)》汉朝各帝在位年数 。如“《着纪(记)》高帝即位十二年”、“惠帝《着纪》即位七年”等 , 可与上一史料互证(按此《着纪(记)》下至东汉光武帝,与刘歆《三统历》时代不合 , 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以为“原编至成帝止 , 其下皆后人所续” 。收入《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第 1566 页,中华书局 ,  1986 年 。
[65] 王先谦《汉书补注》第七册,第 5008-5009 页 。
[66]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帝纪》卷十上,万有文库本 , 民国二十九年 , 第三册,第 402 页(请参王先谦集解引惠栋等语) 。同前书第五册,第 908 页《马严传》,有诏与杜抚等“杂定建武《注记》”,是其证 。按“注”与“着”用在《记》前 , 或说二者义同 , 或说否,请参王先谦《汉书补注》第五册第 3114 页补注引何焯等语,本文不论,但国家史书名《记》则同 。
[67]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列传》卷七十上 , 第十四册 , 第 2870 页 。又第十一册第 2165 页《蔡邕传》“撰补《后汉记》”(注引《邕别传》则作《汉记》);又第十二册,第 2306 页《卢植传》 “补续《汉记》”;又第十四册第 2904 页《侯瑾传》“按《汉记》,撰《皇德传》”,均其证 。此《汉记》即后代所称的《东观汉记》 。
[68] 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302 页 。
[69] 《初学记》卷三十《乌第五》引,第三册,第 732 页 , 中华书局,1962 年 。此文今本《风俗通义》佚 。《隋书·经籍志二》也说“后汉明德马后撰《明帝起居注》”,见《隋书》卷三三,第四册,第 966 页 , 中华书局 ,  1973 年 。
[70] 《申鉴》,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本 , 第七册,第 15 页 。晋袁宏《后汉纪序》称参阅过“《汉灵、献起居注》”,收入《两汉纪》下册,中华书局,2002 年 。
[71] 《隋书》卷三三,第四册 , 第 966 页 。
[72] 王先谦《汉书补注》第七册 , 第 4427 页 。
[73] 参注 66 、 67 “刘毅上书”等,证明东汉国家史书之名流行《注记》、《着记》、《汉记》,古来“史《记》”之名始终未见再被称引 。
[74] 参杨明照《学不已斋杂着》第 47-50 页(汉末书已不见引此三名) 。
[75] 班固《典引》文引 , 《文选》卷四八,中华书局, 1977 年,下册,第 682 页 。
[76] 王先谦《汉书补注》第六册,第 4273 页 。
[77] 十七字中之“实录”,应劭曰“言其录事实”;王先谦曰“自唐后每帝修实录,义取于此” , 可见二字份量之重,王先谦《汉书补注》第六册,第 4273 页 。又《三国志·王朗附王肃传》 。不同意魏明帝否定《史记》之说 , 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谓之实录”(《三国志》第二册,第 418 页,中华书局, 1962 年),可见影响之深远 。
[78] 以上均见袁宏《两汉纪》上册《汉纪》第 249 、 247 页 。《太史公自序》原文见《史记》第十册第 3300 页、 3319 页 。《汉书》照抄《自序》语,见王先谦《汉书补注》第六册,第4252-4253 、 425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