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勇读史记嫪毐的封地在哪里( 七 )


哪怕是《五星占》之类的星象之说,在《史记·天官书》中也另有辅证:
秦始皇之时 , 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竟天 。其后秦遂以兵灭六王,并中国,外攘四夷 , 死人如乱麻 , 因以张楚并起,三十年之间,兵相骀藉,不可胜数 。自蚩尤以来,未尝若斯也 。项羽救钜鹿,枉矢西流 , 山东遂合从诸侯 , 西坑秦人,诛屠咸阳 。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 。
此处,秦始皇之后即接“张楚并起”,进而为项羽合纵诸侯灭秦,然后是汉之兴,也可以说是“三嬗” 。
结合上文中为先代帝王设守陵户的记载可知,这种认知矛盾,可能自刘邦开始就已经埋下了,司马迁只是面对矛盾百出的官方记录进行了挑战和记录罢了 。
读史至此 , 必须注意视角的区别 , 总计有五个:
(1)《史记·高祖本纪》纪年,这是汉初视角,正统为秦始皇帝——二世皇帝——刘邦,但是承认陈胜为“楚隐王”,不提“义帝”、“项梁”、“项羽”纪年;
(2)《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纪年,正统为秦二世——义帝,陈胜为“义帝”之楚的前身;
(3)《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叙述的三家为陈胜——项氏——刘邦;
(4)《史记·太史公自序》,叙述的三家为楚人——项氏——汉;
(5)《史记·天官书》,叙述的三家为张楚——项羽——汉 。
五者对照后可知,就是两个大类:
(1)秦——楚(张楚、陈胜、义帝)——项氏——汉(包含上述2、3、4、5);
(2)秦始皇帝——二世皇帝——陈胜——刘邦(包含上述1) 。
区别其实一目了然,就是对“项氏”的地位认知的区别 。
汉初刘邦的认知中,“义帝”和项氏,属于被遮蔽的部分,并不希望将其视为“正统”,但这就存在一个逻辑漏洞,那就是,“时间溜走了”,陈胜的“张楚”只有1年,到“汉元年”还有1年多的空档,对于西汉的官方叙事而言,这种“小问题”无所谓,但是到了“修史”的时候,时间就成了大问题 。
所以,司马迁必须明确“三嬗”,才能补上这中间的时间空缺,而《史记》有《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却无“秦二世本纪”、“陈涉本纪”和“义帝本纪” , “秦二世”事迹附丽于《秦始皇本纪》之后 , “陈涉”事迹单列于《陈涉世家》 , 就是将陈胜起义建立“张楚”秩序之后与“秦国”的对峙,视为“有土诸侯”与“非正统皇帝”的对峙,即无“秦朝”、无“楚朝”,而是“秦楚之际” 。
“义帝”无本纪而项羽有本纪的原因,则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中明言:
西楚主伯,项籍始为天下主命,主十八王 。
也就是说,西楚为“主伯”,也就是诸侯中的“家长”、“长子”,且项羽自此开始为“天下主命”,也就是主宰,为十八位诸侯王之主 。
那么 , 项羽与“义帝”的关系是什么?见《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欲自王 , 先王诸将相 。谓曰:“天下初发难时 , 假立诸侯后以伐秦 。然身被坚执锐首事 , 暴露於野三年 , 灭秦定天下者 , 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义帝虽无功 , 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诸将皆曰:“善 。”乃分天下 , 立诸将为侯王 。
项羽的解释非常直白 , 为了反秦的大目标,所以才“假立诸侯后”,“假”就是“权宜”、“代理”的意思,类似于韩信在楚汉之争中要求刘邦封自己“假齐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