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我读︱1959年美苏之间的“芭蕾外交”( 二 )


而作为政府宣传的一个分支 , 文化外交的推进同样仰赖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 因而对它的研究能够为探析美苏两国政府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依据 。 在赫鲁晓夫时期 , 加强文化外交是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结果 。 首先 , 赫鲁晓夫开启了去斯大林化时代 , 在文化上给予相对扩大的自由限度 , 受批判的艺术家名誉得以恢复 , 符合国家官方信条的文艺创新得到支持 。 其次 , 美苏关系相对缓和 , 在“三和路线”的旗帜下苏联积极寻求通过非暴力手段与美竞争;利用文化外交把自己塑造成热爱和平、可与之合作的友好国家;并尽力消除西方国家对苏联的负面形象 , 以削弱反共情绪 。 再次 , 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动荡(如匈牙利起义) , 也让苏联意识到加强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性 , 借此扭转世界对苏联行动的看法 , 从而促使更多人接受共产主义政策 。 由此 , 文化外交成为赫鲁晓夫对外政策的核心部分 。
苏联领导层也认识到 , 文化艺术对内能够提升公民的文化水平 , 培养新苏联人正确的政治观念;对外则可以通过超越虚假教条的现实主义图像为各阶层的人民所欣赏 , 从而改善苏联的形象 , 为苏联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文化外交于是成为总体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
另一阵营的美国也认识到了非传统战术在与苏对抗中的重要性 , 东西交流同样成为了美国积极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实践 。 在裁军和避免公开化冲突的背景下 , 文化交流被提升为对抗苏联持续威胁的主要途径 。 尽管美国官员公开宣扬文化交流是一种善意的努力和改善两国关系的手段 , 但他们支持的文化交流项目显然是作为一种对抗共产主义的非军事选择 。
最终 , 在美苏的共同推动下 , 双方于1958年签订《关于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on Exchanges in the Cultural, Technical, and Educational Fields) 。 美国对信息自由流动的渴望体现在协议中有关交流无线电和电视广播的条款中 , 而苏联的文化倡议则体现在艺术和文化代表团交流的条款中 ,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1959年到美巡演的约定便包含在其中 。 (pp. 18)
巡演中意识形态的表达
芭蕾艺术在赫鲁晓夫时期成为苏联意识形态表达的工具 ,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在西方国家的巡演肩负着重要的文化外交使命 。 麦克丹尼尔认为 , 如何体现其意识形态特征 , 并起到最大限度的宣传作用 , 是巡演计划的主要考量;这贯穿于剧目和人员的选择 , 音乐、舞蹈、剧情、场景等元素的具体呈现之中 。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于1959年4月16日到6月8日赴美巡演 , 在纽约、华盛顿、洛杉矶和旧金山四个主要城市演出四场完整剧目及亮点节目(含多部作品选段) 。
麦克丹尼尔认为四部完整的芭蕾剧目均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指导原则 , 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角度对艺术加以诠释 , 以求展示苏联的艺术成就并且在不经意间向美国观众传达共产主义信息 。 舞剧中往往利用风格鲜明的音乐和舞蹈对角色和剧情进行区分 , 使其成为观众容易理解的作品 。 同时 , 舞剧突出表现“群众”推进历史进程的作用 , “群众”作为人民集体的代表 , 其选择倾向往往带有宣扬意识形态的目的 , 指向共产主义社会 。
其中 , 《罗密欧与朱丽叶》选自莎士比亚经典作品 , 意在凸显苏联的编舞成就 。 剧目运用戏剧芭蕾的形式 , 表达了主人公克服自私冲动和摆脱旧社会束缚的能力 , 象征着历史进步 , 迈向更公正的社会 。 同时 , 剧中群众的选择和倾向也表明了他们对摆脱封建社会 , 追求进步的渴望 。 对于社会逐渐进化的表达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