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谈|杨典《恶魔师》:窥探虚构极限的冒险( 五 )


采访人员:《恶魔师》问世以来 , 有没有面对过《十翼》为何会被收入短篇小说集的疑问?
杨典: 《十翼》以鲁迅的《野草》或兰波的《地狱一季》为先驱 。 《野草》很有故事性 , 在我看来它并非多数人认为的散文 , 而是鲁迅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的某种现代化的小说 , 或者 , 是散文诗衍变来的产物 , 文体的界线比较模糊 。 《十翼》与此有共通之处 , 我并不试图构建故事 , 当初写它的时候也没想过一定要将其收入短篇小说集 。 过去我写“第二经验”的东西太多了 , 尝试过类书的写法 , 掺杂无数的典故 , 而且加上注释 。 这种写法大量运用过去已有的、语言成熟的东西 , 甚至直接拿来 , 但那样的东西写太多“武功”就废了 。 所以现在对我第一重要的事始终是从内向外迸发的情绪、激情、观念……同时 , 个性、思想性、语言方式等也都在考量范畴 。
汉语本身由于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 很多词天然地有特殊的意思在 。 《十翼》为什么叫“十翼”而不叫“十诫”呢?《十翼》即《易传》 , 是对《周易》作注释的著作 , 假如不用这个词统摄 , 这十篇小说仍然成立 , 而选用一个词就有一个暗示性的选择在 。 当决定选用“十翼” 时我也很犹豫 , 担心会不会又被“套进去”了?仍然在一个文化范围内打转 , 而不是从内心中来的 。 有时我们不自觉地从文化里摘取概念为我所用 , 但只要你摘了一个概念过来 , 不管它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 , 语境也就随之落到了对应的文化里面 , 当你这么做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被约束了 。
为什么尼采不像过去那些哲学家一样大量使用第二经验表达逻辑关系?他不像柏拉图一样跟人家对话 , 也不像笛卡尔一样论证一个问题 , 可能受到基督影响 , 他认为自己就是像上帝一样的“一” , 选择直接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 同理 , 我认为这是小说需要的 , 《十翼》便是这样一种意识下的写作 , 当然我也不一定能做好 , 这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可能达到某一个高度 。
|新作谈|杨典《恶魔师》:窥探虚构极限的冒险
本文图片

|新作谈|杨典《恶魔师》:窥探虚构极限的冒险
本文图片

|新作谈|杨典《恶魔师》:窥探虚构极限的冒险
本文图片

|新作谈|杨典《恶魔师》:窥探虚构极限的冒险
本文图片

杨典画作
极精缩的篇幅是一种更密集的写作风格
采访人员:阅读《恶魔师》某些极精缩的篇目时 , 心底经常涌现“是怎么做到的” , 既有赞叹 , 也有疑问 。
杨典:我也看到网上有人提问 , “怎么能够把那么大一堆事塞到一个那么短的篇幅里”?关于这个问题我其实想得很浅 , 有时甚至觉得它只是一种风格 , 把复杂的东西全部塞到很短的篇幅中表达 , 让你的小说看起来“更密集”而已 。
当然可以把一个短篇写成中篇甚至长篇 , 可我觉得“口水越少越好” , 但就这样 , 我仍然觉得自己有点话痨 。 因为要考虑修辞、罗列等 , 很多时候还是絮叨 , 到目前为止 , 也想不出更好的方式解决 。 假如“完全撒开了写” , 像一杯被稀释的酒 , 而“合在一处写”也存在负面 , 比如有人认为这种写法矫揉造作 。 在相当一部分人以往的阅读经验看来 , 能够认定为好的作品只能是一种特定的样子 , 突然读这么密集的东西 , 如果有密集恐惧症怎么办?会觉得读起来太费脑子 , 更无从判别优劣 。
采访人员:读你的短篇小说 , 有方寸间思绪已绵延古今千里的感觉 , 是一种畅快而微妙的阅读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