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论|刘先银解读《荀子》学以成人,礼堕三都功败垂成,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六 )


自从鲁定公七年之后 , 齐景公就与晋争夺霸权 。 鲁与齐国界相接 , 更是齐争霸时争夺的对象 。 但因为两国关系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 是孔子看到晋国已经衰弱 , 与强大的齐国结怨于鲁国的安定没有任何好处 , 这才建议鲁国与齐国签订友好盟约 。
夹谷在现在山东省莱芜境内 。 会盟之前 , 孔子就建议鲁定公作好一切准备 , 包括带着相当数量的军队 。 尤其是在齐强鲁弱的形势下 , 没有军事作坚强的后盾 , 也许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 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见《左传》) , 鲁定公欣然采纳了孔子文事武事的理论与建议 。
虽然在与子贡讨论为政的时候 , 孔子曾经说过 , 在兵、粮、信三者之中 , 信最为重要 , 如果只去掉一项的话 , 那就去掉兵 。 在这里 , 孔子是在讲总的大的为政方略 。 具体到像这次夹谷会盟这样的具体行动 , 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 要有权变 , 要因时因地因事制宜 。 在《子路》篇中 , 我们不是知道孔子还有过教育百姓和训练军队的意见吗——“善人教民七年 , 亦可以即戎矣” , 善为政的人要教导百姓七年之久 , 就可以叫他们作战了;“以不教民战 , 是谓弃之” , 用未经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 , 这等于糟蹋生命 。
果然 , 盟会上险情迭出 。
齐国前来会盟的意思当然十分清楚 , 那就是显示力量 , 压服鲁国(当然也包括拉拢) , 使鲁国无条件成为自己的附庸国 。 来会盟之前 , 齐国的大夫犁弥知道了孔子为鲁定公相礼之后 , 就向齐景公建议说:孔丘知礼而无勇 , 如果让莱芜的兵士武装劫持鲁定公 , 就能轻易达到我们的目的 。
先是齐国以奏四方之乐为名 , 让莱芜当地的兵士全副武装突然登场 , 刀枪剑戟、鼓噪而至 , 想在大家惊慌之中劫持鲁国国君 。 形势骤然紧张 , 鲁定公更是不知所措 。
就在大家慌乱之中 , 想不到被犁弥称作“知礼而无勇”的孔子突然站起 , 从容不迫地沿着新筑的盟坛台阶昂然而上 。 登于坛上 , 长袖向着打扮狰狞、正在乱舞的莱兵一甩 , 两眼直视着齐景公 , 声若洪钟 , 怒斥道:“这些人是干什么的?我们两国国君在此作友好会盟 , 却让这些你们当年征服此地时的夷狄之俘来捣乱 , 你齐君怎么还能号令诸侯?!裔不谋夏 , 夷不乱华 , 俘不干盟 , 兵不逼好 , 这是大家应当遵守的礼数 , 不然就是对神的亵渎 , 就是对德行的罪过 , 就是对人的失礼 。 我想你齐景公肯定不会这样做的吧?”大义凛然 , 又有理有据 , 尴尬的齐景公已被孔子说得面红耳赤 , 心知失礼 , 便挥手把乱舞的兵士斥退 , 并当场认错:“这是寡人之过啊 。 ”据说这次盟会之后 , 齐景公想想那个身高威武的孔子 , 还恼怒地训斥随从人员说:“孔子引导他的国君遵循古人礼仪 , 你们却引导我学夷狄的陋俗 , 真是丢人!”
难题并没有结束 。 就在盟会最后就要缔结盟约的时候 , 齐国人突然宣布要在盟约中增加一条 , 意思就是将来齐国出兵作战的时候 , 鲁国必须出动三百乘兵车助战 , 否则就是破坏此盟 。 很明显 , 这就是要鲁国无条件承认自己是齐国的附庸国 。
面对新的僵局 , 勇而智慧的孔子紧张地进行着权衡 。 他知道 , 鲁国与齐国力量对比是那样的悬殊 , 来订盟约 , 就是来向齐国求得和平与安全的 。 但是 , 如果屈服 , 不仅会使鲁国失去实际利益 , 更会使鲁国的声誉受到大的伤害 。 孔子当机立断 , 立即提出新的条款 , 即如果齐国不把前一年阳虎奔齐时侵占的鲁国汶阳地区的郓、讙、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 而要让鲁国出兵车 , 也是破坏此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