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李泽厚生前最后访谈,他向读者说:谢谢!( 八 )


人物周刊:十年前您也说 , 早知道当时在大学这么受欢迎 , 就应该多去 。 您觉得去得少了?
李泽厚:我是自我感觉并不良好的人 , 文章已经都写过了 , 老重复不大愿意 。 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太多东西可讲的 。 很多讲演邀请我都拒绝了 。 我不像很多人到处讲演 。 当然 , 我完全不反对别人到处讲演 。
人物周刊:2014年 , 您到华东师范大学开了一个伦理学研讨班 , 又是什么样的契机?隔了这么多年 , 为什么又到大学里去了?
李泽厚:华东师大的书记童世骏先生是很好的学者 , 他来邀请 。 特别是杨国荣教授 , 几次要我去讲 , 我答应了四次 , 一直没去 。 2014年 , 第一次讲的时候 , 我说我是来还债的 , 因为我答应人家了 , 我说答应了四次 , 我就讲四次 。
对我来说 , 那次很重要的事情就是 , 将我提出的伦理学整体轮廓(三要点)作了相对集中的论述 。 我提出问题 , 让同学回答 , 然后再发表意见 。 他们整理出来了一本《什么是道德?》 。 我的习惯是 , 别人的话我是一句都不改 , 我只改我自己讲的 。 这是我遵循的对话原则 , 包括《浮生论学》《告别革命》及其他对话 。
人物周刊:您还喜欢用自问自答这种形式?
李泽厚:对 , 我觉得对话体裁适合我晚年的表达方式 , 干脆、鲜明、直接 , 不必引经据典、搬运资料来仔细论证 , 不是高头讲章 , 不为繁文缛节所掩盖 。 这跟学术界现在的学术规范可能很不符合 。 我就不管它了 , 并且以孔孟、柏拉图、朱熹、王阳明作例 。
我多次讲过 , 哲学只是“制造概念 , 提出视角以省察一切” , 属于不同于知识(有客观确定性)和信仰(有主观确定性)的意见(这是康德的说法 , 我赞成的) , 而非知识、认识、科学 。 但并无妨深刻尖锐 , 常常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问题 , 不必那么繁琐 。 说来说去弄得人不知到底说了什么 , 这是后现代主义的文风 。
我去年出的《伦理学新说述要》 , 也是自问自答体 , 这是我对伦理学的一个简短总结 。 “新说”是指西方没有 , 中国也没有的 。 我把“伦理”和“道德”两个词严格区分 。 西方有区分 , 但没有我这样分的 , 我分得很严格 。 西方恐怕以后才能接受 , 现在很难接受 。 这本小书对我的伦理学三个要点作了扼要阐述 , 我主要是讲整个伦理学的哲学构架形式 , 并未落实到伦理学所讲的内容中去 。 伦理学包括了政治哲学、各种规范伦理学和道德心理学等等 , 庞大无边 , 因之先确定整个形式结构是重要的 , 它们是研讨这庞大无边的伦理学的前提 。
我的伦理学主要是说明 , 人的道德 , 从个体来说是教育 , 教育是广义的 , 不只是学校教育 , 你所在的环境就是教育 , 包括家庭、社会、风俗习惯 , 这都是教育 。 印度人用手吃饭 , 又用手擦大便 。 在争论清洁问题时 , 有个印度人跟我辩论 , “你们中国人用筷子就很不干净 , 你夹的菜有我的口水 , 我夹的菜也有你的口水 , 那很不干净嘛” , 我也没法说 。 有些习俗 , 就转变为外在伦理和内在道德 。 中国搞儒学的大讲“孝” , 先验的“孝” 。 说“孝”是一种先验的“本性” , 抽象玄奥得很 , 但实际上“孝”是具体的 , 以前讲“不孝有三 , 无后为大” , 现在还这样吗?以前自由恋爱是不道德的 , 一定要服从“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 , 妇女更没有选择丈夫的权利 。 1949年之前 , 在偏远农村 , 两个人通奸 , 就得装猪笼里淹死 , 叫“沉塘” 。 现在自由恋爱是道德的 , 反对自由恋爱是不道德的 。 哪个是先验的呢 , 讲不清楚了 。 “孝”也是这样 , 第一个太太生不出儿子 , 必须纳妾 , 这才是“孝” 。 是“先验”吗?“孝”是很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为和心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