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论语》的态度兼谈所谓“糟粕”( 八 )


这是我所听到的第一个被质疑的章节 。
学者常引《论语》中的“糟粕”之二
再来看第二章 。 叶公曰:“吾党有直躬者 , 其父攘羊 , 而子证之 。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 父为子隐 , 子为父隐 , 直在其中矣 。 ”这章所遭受的攻击最多了 , 总说孔子不合法治精神 , 叶公才是对的!
叶县有一位父亲偷了羊 , 他的儿子去告发 , 叶公认为儿子是正直的人 。 孔子就说正直的人不是这样的 , 应该是父亲替儿子隐藏 , 儿子替父亲隐藏 , 正直就含藏在其中了 。 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言语是一五一十地记载 , 用词用字都非常讲究 , 表达得非常清楚 。 在这一章记孔子的话 , 不是说:“父为子隐 , 子为父隐 , 是谓之直 。 ”或“父为子隐 , 子为父隐 , 直也 。 ”没有这样说 , 而是说“父为子隐 , 子为父隐 , 直在其中矣” 。
让我们像话剧一样 , 来重建这场景 , 就可以发现这一场对话中包含了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 孔子周游到了叶城 , 叶公见到孔子 , 就说:“老夫子啊!我们国家有很正直的人物 , 父亲偷羊 , 他大义灭亲来告发了 , 你看这不错吧?”什么意思呢?叶公在夸耀他的政绩 。 原来他以此政绩骄傲啊!孔子一听 , 坏了!假如为政者这样 , 这里的人民一定是无情的痛苦的 , 这不是“正直”的真正意义啊 , 所以孔子就用反面的话来激他 。 孔子这时并不是一个原则性的宣布 , 说治民有这样一个原则:“父为子隐 , 子为父隐” 。 孔子是针对叶公这种不良夸耀 , 堵他的嘴 , 给他一巴掌 , 孔子是艺术性地表达 。 孔子的意思应该是说:我们对“直”、“不直”的认定不是这样直接的 , 希望叶公好好反省这个“直”的深层意义 , 不能用那种表面直接的心态来治国 。 这不是圣人悲天悯人的态度吗?为什么还要有些说孔子讲这话是糟粕!孔子说话的背景是叶公不良的夸耀啊!
如果你所处的国家政府跟叶公一样 , 鼓励大家互相告发 , 儿子告父亲 , 妻子告丈夫 , 学生告老师 , 朋友相互举报 , 这是你所希望的直吗?这样天下就幸福了吗?这样就天下大乱了 , 你知道吗!有的人到现在还不知道孔子反驳叶公观点的重要 , 也难怪要有浩劫了——当政者可以这样以父子相告发为骄傲吗?孔子遇到这种情景才用反话表示当政者最重要的政绩是提升国民的爱心仁德 , 要护持百姓的爱心仁德 。 “哎哟!父亲犯罪了 , 怎么办?我要赶快保护他 。 ”这是一般人第一个念头 , 孔子就从这里指点人的爱心仁德 。 虽然孔子这里没有说以后该怎么办 , 在《论语》也没有其他地方告诉我们怎么办 。
幸好孟子好辩 , 他的学生也喜欢故意找茬问难 , 有一次桃应问孟子:假若舜为天子 , 他的父亲瞽瞍杀人了 , 请问舜会怎么办?舜不是很仁慈的国君吗?他有一个臣子皋陶 , 是“最高法院院长” , 执法非常严格 。 现在问孟老夫子这个问题 , 你老会辩就辩吧!孟子的想法是:舜啊!会“窃负而逃” , 想办法去接应父亲 , 背着父亲一起逃走!“遵海滨而处” , 逃到海边去生活 , 再去过野人的生活;“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 , 舜可以不要天下而保护父亲 。 很多人又会说怎么可以这样呢?是的 , 这样处理好像有问题 , 不过请问 , 要不然你想怎么样?
这种问题 , 在伦理学上 , 叫做“道德冲突” , 两方面都有道理 , 两方面都是道德 , 但所谓忠孝不能两全 , 你只能选择一边 。 怎样处理这件事就看当事者的居心和智慧了 。 你只有用现代化的法治就能掌握人生的全体价值吗?就能够使人民幸福吗?“其父攘羊 , 而子证之“ , 谁敢说这样大义灭亲就是法治精神?这样就能够真的治国吗?许多学者所崇拜的西方人 , 他们的法治也不是这样无情的 。 孔子说“道之以政 , 齐之以刑”是“民免而无耻”啊!当人民是只想免于刑罚而无耻的时候 , 你的法律有效吗?这些是人生的大问题 。 假如不懂 , 你就不要去讨论 , 不要以非常肤浅的心说孔子这样不合法治 , 何况孔子还非常温柔敦厚地说“直在其中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