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名著$他们翻译了汉译名著|几代学人的心血( 四 )


即便现状如此,蓝琪仍然感到满满的幸福感:“就算是我这些书都不出版,我整个人生都很愉快,一个人一生总要找个事情来做一下,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很愉快,你就已经得到回报了。”
摘自中华读书报 2021-06-29
蓝琪:《草原帝国》为我揭开中亚的神秘面纱
3.韩水法:中国当下翻译面临的问题
汉译名著$他们翻译了汉译名著|几代学人的心血
文章插图

韩水法
韩水法努力以符合汉语习惯用法的句式来表达康德复杂、深奥但精确的思想。“否则读者就不知道康德论述这些观点和问题时,他的思路和论证是怎样前进的。”超过三分之一的改动就等于重新翻译,于是商务最后决定请韩水法来重译这部经典著作。那时候的韩水法30来岁,年轻,精力旺盛,差不多半年就完成了全书的翻译。1999年,《实践理性批判》韩译本面世,直接就收进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韩水法说,从本科论文一直到博士论文,他研究的题目都是康德哲学,这是他能够成功地移译康德第二批判的底子。
《实践理性批判》:系统地阐述了道德哲学实践理性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主导和领先的地位。
汉译名著$他们翻译了汉译名著|几代学人的心血
文章插图

除了《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的另外两本译作《社会科学方法论》和《民主与资本主义》也被收入汉译名著。
相比翻译,韩水法更愿意从事原创的研究,而翻译原本也是为了研究的需要。他认为,任何经典的学术译著始终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尽善尽美的译本是没有的。所以,学术翻译的批评,就如学术批评一样,是促进学术翻译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动因。
《社会科学方法论》:阐述了韦伯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内容,是韦伯方法论著述的代表作。
汉译名著$他们翻译了汉译名著|几代学人的心血
文章插图

“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一百多年前,严复老夫子的这句慨叹道尽了中国几代译者的艰辛与不易。韩水法记忆特别深刻的是,在翻译《实践理性批判》时,“Neigung”一词的译法让他考虑良久。“Neigung是指人先天就有的一种倾向,通常译成‘偏好’,其实,它不是指一般意义的偏好。一个人遇到大火就会避开逃走,这是人的本能,但按照康德的道德法则,他应当去救人,那么,他就要克服他的Neigung,也就是那个天生的本能。用偏好译Neigung不准确,偏好的意思太弱,不能准确地体现康德的原意。”韩水法最终自己创造了一个新词“禀好”。在确定这一译名之前,他花了许多时间研究组成这个词语的两个字的本义,以及构词是否合适。从历史上来看,随着19世纪末之后的西学东渐,为了准确表达西方的观念和思想,中国学界先辈也创造了许多汉语词语,还有许多来自日本学者的创制。只不过那些前辈的汉语的根底深厚,又多数留过学,他们创造的一些译名沿用至今。当然,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原有的一些术语或许要改进,也需要创制一些新的词语来表达新的观念。不过,现在看来,情况并不那么理想。在人文社科领域,对于新的专业术语的处理,不少人还是比较随意。
《民主与资本主义》:从传统的政治学与经济的整合出发,对经济思想作出政治批判。
“任何经典学术著作的翻译,比如汉译名著所收录的那些著作,都应该先做必要的研究,像康德、韦伯这样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更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动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韩水法认为学术经典翻译对自己的学术生涯有基础性的意义。在他看来,翻译经典著作,让自己更加准确和细致地理解和把握这些经典文本及其所表达的思想。虽然一些研究资料和文献可以通过原文著作获得,但作为以汉语为母语和工作的学者,同样必须以良好的汉语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好的研究和翻译,必须以对原文的准确理解为基础。”去年上半年研究胡塞尔的意识理论时,韩水法把所引证的原著文字几乎都重新翻译了一遍,但他同时把汉译本和德文本的页码都标了出来。韩水法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的理解和我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的翻译工作应当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