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审美的生活|《礼仪中国》:重建日常生活的礼仪体系

编者按:礼仪、言语、茶器、色彩……中国人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器一物是我们的日常审美 , 也都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传统文化中优雅、美好的那部分 , 渐渐又回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
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 。 在古代 , 中国被外国友邦称作“礼仪上国” , 在几千年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 , 一直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张重要名片 。
最近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职业礼仪讲师海英所著的《礼仪中国》 , 这是一本关于古人日常生活的礼仪小书 , 全书围绕行住坐卧、言谈举止、衣冠服饰、迎来送往、宴飨婚嫁等几个部分 , 用图文、案例并用的方式呈现出了一幅幅古代日常生活仪礼图景 。 此外 , 作者也专注于礼仪的古为今用 , 她选出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 , 结合现代社会的礼仪规范 , 进行详细图解 。
今天的中国 , 正处于一个中与西 , 古与今之礼相混杂的时代 。 传统礼仪不再是当代国人的通行准则 , 但不可否认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仁义礼智信”以及“温良恭俭让”的基本要求 , 仍融入在寻常百姓之家 , 深刻在日常生活之中 。 人们从家庭琐事到为人处世 , 从宴飨到婚丧 , 从私人领域到公共场所 , 亲朋好友、长幼平辈之间 , 都可以看到传统之礼发挥的作用 。 对于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 , “不学礼 , 无以立” , 懂礼、习礼、明礼、守礼仍是为人处世、行为准则上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
坐立行走的规矩 , 衣冠服饰的款式 , 见面待客的礼节 , 乃至餐桌上的一些基础礼仪 , 无不显示着古人的谦逊、智慧与风度 , 而不可否认的是 , 今天的我们对于古礼是有曲解的 , 当前的一些影视剧中 , 也经常会出现一些随意的解读和呈现 。 曾经的“礼仪中国”是否已经远去?而哪些礼仪文化被赓续下来并编织进我们的文化基因?最近 , 澎湃新闻专访了《礼仪中国》的作者海英 。
文化|审美的生活|《礼仪中国》:重建日常生活的礼仪体系
文章图片

文化|审美的生活|《礼仪中国》:重建日常生活的礼仪体系
文章图片

《礼仪中国》
礼失求诸野:汉唐遗风在日本韩国的延续
澎湃新闻:在书中也多次出现这样一句话:“后传入日本和高丽 , 到今天仍在使用”比如在“跪拜礼”的部分、比如在介绍“席地而坐”的坐姿时 , 有时候我们讲“礼失求诸野” , 现在在讨论中国古代文化时也常有这种感觉:或许在中国已经被弃置很久、只是在文献中“存活”的一些礼仪需要在曾经中国文化辐射到的外邦去寻求 。 在研究和复原中国礼仪时是否会去别的国家寻访 , 或者进行对比?可以以具体的案例谈谈他们是如何保留某一个礼仪规范、或者是结合实践做了哪些调整吗?
海英:我们的国家曾经是向海外输出“衣冠礼制”的礼仪之邦 , 但是在今天 , 在国内很少有这样的礼仪保留 , 最多也是从古籍文献、出土文物或者古画中去寻找线索 , 甚至不得不“礼失求诸野” 。 我在书里 , 多次提到日本和高丽等东亚国家对我中国传统礼仪的延续和保留 , 这不仅是给读者一个更为直观立体的想象空间 , 更是一种对传统礼仪文化流失的提醒 。
在许多年前 , 我几次去韩国、日本参观和感受 。 现在的韩国和日本的礼仪规范 , 基本上是从我们古代传过去的 , 而且还保留得非常完整 。
比如韩国的礼智院是一家由韩国文化部支持 , 专门教授韩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所学校 。 进入学校大厅就可以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巨型孔子画像 , 两边贴着取自《论语》的两句“不学诗 , 无以言”“不学礼 , 无以立” 。 这个学院开设了大量不同形式的传统礼仪课程 , 有韩服文化 , 有专为儿童开设的日常礼仪 , 重点讲授日常的言行举止、揖让应对等等 。 甚至还为外国友人也开设了韩国文化、茶礼、学习如何做泡菜、穿韩服 。 当然 , 传统礼仪在韩国是最基础的教育 , 在学校还会开设射礼、冠礼、笄礼 。 除此之外 , 韩国民众每遇到中秋、端午、春节这样的节日 , 家家也会祭祖 。 祭祀中的仪程 , 与中国传统礼仪一样 , 祭品摆放有位置规矩 , 家人按辈分高低跪列 , 在祖宗神位之前举行献酒、荐饭仪式 。 同样 , 韩国也举行祭孔大典 , 就连祭祀人的步态 , 仍保留了我国传统祭礼中“拾级聚足”的登阶方式 , 就是一足登上一阶后 , 另一足与之并立 , 然后再登上一阶 , 就这样以一足一并 , 一级一级登阶的步法以示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