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审美的生活|《礼仪中国》:重建日常生活的礼仪体系( 三 )



[唐]《高逸图》中的席地而坐的场景
文化|审美的生活|《礼仪中国》:重建日常生活的礼仪体系
文章图片

[宋]《文会图》中使用桌
当席传入到日本和高丽 , 席地而坐的姿势 , 甚至行跪拜的礼节 , 也几乎照搬我国古代的席礼 , 能够延续至今我想有几个因素 。 比如 , 日本是一个民族比较单一的国家 , 没有经历毁灭性的礼崩 , 历史文化也没有较多的更替 。 而我国改朝换代和民族融合则很频繁 , 中华传统礼仪不断吸收、融合周边文化 , 展示出了巨大的包容性 , 这是孔子说“礼 , 时为大”的体现 。 在日韩 , 席礼延续至今可能也与这两国的民居空间较小有关 。 比如日本 , 在明治维新时期 , 也有西式家具进入 , 也没有造成多大的冲击 , 直至今日 , 日式传统家具一直占据主流 , 席地而坐仍是一种最好坐姿方式 。
文化|审美的生活|《礼仪中国》:重建日常生活的礼仪体系
文章图片

《海街日记》剧照 , 由席衍生而成的榻榻米 , 成为日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
重建规范的礼仪体系 , 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澎湃新闻:这里也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就是“器”与“道”的关系:一个新兴的物品的出现会影响整个礼仪的习惯和程式:比如八仙桌和圆桌的出现为“合食制”提供了可能 , 而胡床的流行又逐渐瓦解了沿用了千年的“席地而坐”和与其相关的一切礼仪 。 你怎样看这种现象?是否还有类似的案例?
海英:道与器 , 其实是属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 。 我们翻阅传统文化古籍文献 , 都可以发现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器以藏礼”或者说“器以载道”是最重要的内容 。
通过器 , 可以展示一种生活方式和礼仪秩序 , 比如你刚才说到的八仙桌和圆桌的出现 , 就打破了原来人们席地而坐和一人一案的分食的习惯 , 变成了围桌合食制 。 西域胡床的进入 , 让席地而坐变成了垂足高坐 , 反倒凸显出后世行跪拜礼背后所体现的尊卑贵贱 , 上下高低等级 。 除此之外 , 器 , 还可以体现一种典章礼制 , 是一种礼的尺度的体现 。 比如 , 商周时期出现的青铜器 , 它不只是贵族们日常所用的器皿 , 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
澎湃新闻:《礼仪中国》使用比较多的材料是三礼 , 年代久远 , 三礼也是古代中国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 , 在当时的实践中就比较有难度 。 甚至像是上一个问题所呈现的 , 真正沿用到今天的是经过各个时代的民族融合文化影响的新的礼仪制度 , 而非周制 。 你的写作中怎样对这些历史材料进行取舍?比如是否在三礼的巨细和庞杂中选择在后代的历史中实践的比较好的或者说对今天仍有意义的?
海英:传统礼乐文化浩如烟海 ,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古代礼学重要的理论形态 。 后世几千年的礼仪形式上变化了很多 , 但其礼仪内核没有大的改变 , 其文化的源头仍旧是三礼文化 。
我想 , 现在除了能让读者从本质上了解、认识古代日常礼仪文化之外 , 对于那些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现实意义的 , 可操作性的 , 符合这个时代发展的礼仪行为规范也是可以提取出来古为今用的 。
比如 , 对当代青年人的“成年意识”较为薄弱的问题 , 我从《仪礼》中挑选出周制的冠礼和笄礼 , 也就是古代成年礼 。 整个仪式繁杂庄重 , 从古人选择加冠日 , 慎重为受礼者挑选加冠嘉宾 , 到仪式上男儿头发绾髻加冠 , 女孩加笄 , 行礼、跪拜 , 荐食、祭酒、取字、拜谢等等 , 每一个仪节和动作 , 每一句祝辞 , 都可以感受到尊长对即将踏入成年行列的青年殷切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