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审美的生活|《礼仪中国》:重建日常生活的礼仪体系( 五 )


海英:在今天这个十分崇尚个性自由的时代 , 推广传统礼仪是有一定的实际困难的 。 目前国内礼仪教育 , 重西式轻传统的比较多 , 家长宁可让自己的孩子花几万元去学西方贵族礼仪 , 学习如何拿刀叉、拿红酒杯 , 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如何优雅吃中餐 。 许多女性朋友喜好英式下午茶 , 其实 , 在我国古代也有“下午茶” , 礼仪上的考究 , 与英式下茶有过之无不及的风范 。 比如在唐代 , 宫廷女子常举办“下午茶” , 每位女子从发型、头饰、妆容、礼服 , 那可是一等一的优雅华贵 , 茶具、茶桌、坐具也都极为精美考究 , 还有现场奏乐 。
文化|审美的生活|《礼仪中国》:重建日常生活的礼仪体系
文章图片

[清]《月曼清游图册》古代女性的雅致生活
礼节是有其时代性和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的 , 比如大家很排斥跪拜礼 。 而跪拜礼在先秦时期一直是常用礼节 , 为何最后成为了大家心中不接受的姿势呢?一是在汉初叔孙通为汉高祖制仪时期 , 严格规定臣下见君上须叩首跪拜 , 不跪不拜要受处罚 。 当然 , 还有随着高足家具的出现 , 人们不再席地而坐 , 人们下跪行拜礼 , 反倒礼敬程度显得更为隆重 , 受礼人的威严感更为突出 , 到了后世 , 也彻底演变成了在封建社会里 , 用来区分高低贵贱的一种礼节了 。
再如对古礼中敬语的推行 , 许多人觉得今天说这些文绉绉的话 , 很奇怪 。 其实古礼有许多敬语 , 有时候是适合的 , 比如在写信时开头写上“某某敬启”或“某某拜启” , 结尾写上“顺祝春安”或“顺祝安祺” , 总比直接写某某收 , 结尾说“好了 , 再见吧”要有深意得多 。 “言语之美 , 穆穆皇皇” , 与他人交谈 , 态度要恭敬 , 谦虚恭敬 , 明尺度懂分寸 。 对于传统敬语礼仪文化 , 希望家长或学校 , 可以让年轻人多多了解 , 理解许多礼节所要表达的“敬”意 , 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
所以在礼仪推广方式上 , 不可只注重形式 , 只做操作层面 , 一定要对每一个礼节的内在含义讲清楚 , 抓住深层的“义” 。
用今天这个时代的眼光 , 正确对待这份绵延数千年的传统礼仪文化
澎湃新闻:回到这本书中 , 《礼仪中国》中也引用了很多古代绘画材料 , 比如《历代帝王图》中出现的“凭几而坐” , 还有《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垂足坐” , 您可以再谈谈在这种对比文献记载和传世画作或者出土文物获得更加直观的理解的案例吗?
【文化|审美的生活|《礼仪中国》:重建日常生活的礼仪体系】海英:虽然传统礼仪在诸如《礼记》《周礼》《仪礼》《左传》等古籍经典都有详细的记载 , 但是复原时还是有局限性的 。 而古代的传世画作、各种出土的文物、古墓壁画等等 , 都是古人生活场景最为真实的写照 。
比如:在写“席”礼一篇 , 我用了《历代帝王图》《韩熙载夜宴图》的局部图景 , 可以完全看清楚那个时期坐榻的真实形制和坐在榻上的姿势 , 以及由“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演变时间 。 其实在叉手礼一篇中 , 如何行叉手礼 , 也提到了这幅画里面一位正在向韩熙载行叉手礼的情景 , 真实精准地再现了叉手姿势 。
文化|审美的生活|《礼仪中国》:重建日常生活的礼仪体系
文章图片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再如 , 在写“衣冠服饰”篇 , 不同时期的衣着服饰 , 发式和着装礼仪等等 , 配上了《历代帝王图》的局部 , 从中获取到了汉代冕冠衮服极其精准的样式图 。 在写宴饮一篇时 , 借鉴了东汉墓壁画《宴饮百戏图》 , 全方位展示了古代宴飨场景 , 参加宴席者的服饰、坐姿、食物的摆放位置、现场舞者的姿势 。 写“拜见礼”时 , 古人往往初次登门去别人家拜访时会用投“木刺”的方式 , 让主人对本人有个大体的了解 , 木刺其实就是一种用木片削成的简牍 , 为了让读者更为形象地了解 , 便配上了出土的古时“木刺”图 , 尤其是木刺上还留着古代拜者书写名片的内容 , 比如抬头写什么 , 问候语会写在什么位置 , 结尾还会写上官职或字、籍贯等内容 , 为我们了解古代名刺书书写内容 , 提供了具体精准的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