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丨邓小南:宋人对于意境的追求( 二 )


|访古丨邓小南:宋人对于意境的追求
本文图片


《荷蟹图》
绢本设色 , 宋 , 28.4 cm × 28 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王安石的六言诗《题西太一宫壁》 , 回忆往事 , 平淡中感怀世间沧桑:
三十年前此地 , 父兄持我东西 。
今日重来白首 , 欲寻陈迹都迷 。
黄庭坚《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 , 也让读者感觉到诗人对于是非的回味 , 对于理趣的追求:
风急啼乌未了 , 雨来战蚁方酣 。
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 。
南宋诗人杨万里《桂源铺》诗 , 被胡适称作“我最爱读”的诗作:
万山不许一溪奔 , 栏得溪声日夜喧 。
到得前头山脚尽 , 堂堂溪水出前村 。
这些篇什以高雅的立意、简朴的语言、习见的俗语 , 表达出对于哲理的深邃思考 。
2
画作中的意境
雅俗相通 , 诗书画也都相通 。 苏轼曾经说:诗不能尽 , 溢而为书 , 变而为画 。 我们讲宋代的艺术、美学 , 今天真正能够直接“触摸”到的宋人留下的文化痕迹 , 除去我们熟悉的史籍 , 就是传世书画作品、出土器物和宋代建筑 。 其中 , 无论书法还是绘画作品 , 都蕴含着当时文化精英的学养与情操 。
|访古丨邓小南:宋人对于意境的追求
本文图片


《听琴图》(局部)
抚琴者为宋徽宗
绢本设色 , 宋 , 51.3 cm × 147.2 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宋人画作对我们观察宋代社会文化生活、体悟士人的思维世界很有帮助 。 艺术史本来应该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现在被人为分开了 。 当然 , 历史学者与艺术史家对画作的认识角度不同 。 艺术史家往往是将特定背景下的画卷“拉”出来 , 进行聚焦式的情境分析;历史 学者则倾向于把书画材料“推”进特定的背景之中 , 作为观察时代的一个“窗口” 。 绘画中不仅反映生活场景 , 也存在“政治主题”;画作可能是权力的显现 , 也可能是权力发生作用的一种形式 。
当年的创作活动、书画收藏与欣赏、书帖与画谱的编纂 , 本身就可能蕴含着政治的寓意;后妃、臣僚、画师的艺术才赋 , 都可能成为一种政治资本 。 宋代历来以宫廷绘画兴盛、职业画家活跃、文人画思潮形成而著称 。
|访古丨邓小南:宋人对于意境的追求
本文图片


赵佶《瑞鹤图》(局部)
绢本设色 , 宋 , 51.6 cm × 138 cm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宋代画作中 , 有不少是政治宣传画 , 或者展现帝制权威、尊卑秩序 , 或者渲染圣德祥瑞 , 或者规谏针破时政 , 这些都是当时政治生态的鲜活反映 , 也让我们注意到通过画作引导舆论、占据文化制高点的努力 。 例如北宋仁宗朝的《观文鉴古图》《三朝训鉴图》等 , 就直接服务于朝廷政治目标 , 用作“帝王学”图文并茂的教材 , 同时也被宋人视为了解本朝圣政、祖宗故事的史料 。
|访古丨邓小南:宋人对于意境的追求
本文图片


《溪山暮雪图》
绢本设色 , 南宋 , 102.1 cm × 91.5 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了与宫廷或朝政相关的绘画之外 ,宋代的地方官员会以画图作为告谕民众的施政手段;处江湖之远的士大夫 , 也会以图画或直白或幽约地表达心声 。 文人的绘画及鉴赏、馈赠、收藏等活动 , 也渗透着构建人际网络的努力 。 即便看似超脱于政治的文人画 , 也是特定政治文化环境导致的结果 , 体现着对当时政治景况的直接或间接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