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丨邓小南:宋人对于意境的追求( 四 )


本文图片


北宋汝窑 青瓷纸槌瓶
通过许多实例 , 我们可以看到 , 当时雅和俗这两者是并存的 , 而且某种程度上应该说是融通的 。 宋人画作里有描写市井生活的画卷 , 文学中也有描写市井生活的作品 。 这就很生动地体现出贯通于两宋的文化风情或者说文化特质 。
3
多元的融合
如上所述 , 两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 , 既有承平的岁月 , 也有战乱的时期 , 繁荣辉煌和艰困忧患实际上是交错并存的 。 而在这种整体氛围中 , 包括士人群体构成的多元 , 生活内容的多元 , 思想意识的多元 , 艺术品位的多元 , 都成为当时社会的典型现象 。 一时英杰既有征战沙场时的豪迈气魄、激昂奋发 , 也有日常生活中的世间柔肠、儿女情怀 。
在艺术旨趣上 , “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 , 匠师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 , 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 , 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 。 种种现象 , 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 。
|访古丨邓小南:宋人对于意境的追求
本文图片


赵佶《芙蓉锦鸡图》
绢本设色 , 宋 , 81.5 cm × 53.6 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即便同一人物 , 也可能在创作实践中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容、多重的文化性格 。 以辛弃疾为例 , 我们知道他的生活颇为坎坷 , 艰忧中曾有暂时的安宁 , 他个人的文学作品风格也是多元的 , 体现出征战沙场的激昂慷慨 , 也反映着日常生活中的世间情怀 。 他有豪放悲凉的词作 , 抒写壮志与内心的愤懑 , 像“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 八百里分麾下炙 , 五十弦翻塞外声 , 沙场秋点兵”;也有婉约清丽的词作 , 勾勒民间生活场景 , 像“茅檐低小 , 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 , 白发谁家翁媪” , 等等 。 风格多样、雅俗互补 , 在当时人看来并不是件矛盾的事情 , 反而形成了文化上相互滋养、相互补充的氛围 。
宋名臣孙何在其奏疏《论官制》中向宋真宗提出“雅俗兼资 , 新旧参列”的原则 , 认为是“立庶政之根本、提百司之纲纪”的关键 , 也就是说 , 是制度建设、治国理政的关键 。 由此我们看到 , 就时人观念而言 , 在日常文化生活与政治生活中 , 雅俗兼备 , 以简约带动详博 ,新制度旧传统吸纳互补 , 方方面面都是融通的 。 《朱子语类》里面记载 , 南宋时朱熹跟他的学生谈话 , 说:
天地与圣人都一般 , 精底都从那粗底上发见 , 道理都从气上流行 。 虽至粗底物 , 无非是道理发见 。 天地与圣人皆然 。
所以精和粗、理和气、雅和俗都应该是并列一体 , 逐渐深化 , 相互发明的 。
|访古丨邓小南:宋人对于意境的追求
本文图片


李唐《采薇图》(局部)
水墨淡设色 , 宋 , 27.2 cm × 90.5 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南宋中期的韩淲在诗作里称:“雅俗岂殊调 , 今古信一时 。 ”南宋后期的文人刘克庄 , 在《方俊甫小稿》题跋中也说:“若意义高古 , 虽用俗字亦雅 , 陈字亦新 , 闲字亦警 。 ”他们的意思都是说 , 自古至今 , “雅”“俗”二者是可以互相积聚滋养、互相会通的;只要立意高远 ,即能呈现出“点化”的效果 。 宋代这样的雅俗情趣 , 给当时的文坛乃至社会生活带来了新的气息、新的趣味和新的活力 。
北宋中期的史学家范祖禹曾经说:“古之圣人莫不以好学为先 , 游艺为美 。 ”所谓“游艺为美” , 让我们想到《论语》中记述孔子的话:“志于道 , 据于德 , 依于仁 , 游于艺 。 ”大意是说 , 要以“道”为志向 , 以“德”为根据 , 以“仁”为凭借 , 活动于六艺的范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