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十 )


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199
致高远 ,
以“气墨”呈现“灵象”
书象是一条线 , 书象是一个世界 , 这个世界是线条的世界 , 是书象作为作品存在的世界 , 是一个纯粹审美的世界 。 这条线是书象的唯一 , 也是书象的全部 , 既是形式的 , 也是内容的 , 既是感性的 , 也是理性的 , 是形式内容的统一 , 也是感性理性的统一 。 反之亦然 , 书象之线条既是内容的 , 也是形式的 , 既是理性的 , 也是感性的 , 是内容形式的统一 , 也是理性感性的和合 。 简言之 , 书象之美是形质一体、互为形质之美 。 兹与“气墨灵象”艺术论所眺瞻的远方之美 , 在书象演进的“巅峰”之上实现“汇合” 。
依《“气墨灵象”艺术论》(人民出版社出版)之“‘笔墨载象’论” , 艺术形式从线(物象轮廓、表象之线)墨具象、意(寓意)墨意象走向泼墨抽象 , 从泼墨抽象、朴墨真象走向气墨灵象 , 气墨是(笔)墨的未来 , 灵象是象的远方 , 并且气墨是灵象的笔墨 , 灵象是笔墨的气墨 , 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 , 是艺术形式的高维存在 , 也是审美世界的超验境界 。 书象之线条语言的独有性与唯一性 , 自然而然携带着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 。
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195
然而 , 优势又往往是劣势 。 书象艺术在走向未来 , 尤其是在跨文化超越中 , 就面临着这样的挑战 。
毋庸讳言 , 中国传统书写为中国文化所独有 , 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 是引以为无比自豪的文化荣耀 , 这种独有与荣耀是特殊财富 , 也是特殊的“负担”与“包袱” 。 首先 , 文化具有自洽性、内闭性特征(前述曾有涉及) 。 书写的独有性又加剧了这种“自洽性” , 令汉字书写演变为孤芳自赏、自娱自乐之“游戏” , 千余年来的“一幅‘五体’相流传”或为明证 。 其次 , 汉字书写的实用性、辨识性思维根深蒂固 , 传统(乃至今日)书学的“法书”独尊、“照猫画虎”之束缚“画地为牢” , 令书象演进、尤其是向纯艺术演进举步维艰 。 再者 , 汉字由物象而来 , 已经完成了符号化创造 , 成为物象的“特殊艺术形态” , 并且当这种形态早已成为“五体”具象 , 向纯艺术演进必须再符号化创造、又必须进行再创造时 , 尤其是草书 , 其挑战自然是前所未有 , 是再创造、再超越 , 甚至是再再创造、再再超越 。
从何处创造?又从哪里超越?
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204
艺术的问题 , 终究是语言的问题 。 哲学天才、哲学语言学的标志性人物维特根斯坦 , 将其哲学成果归结为两句话:“凡是能够说的事情 , 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 , 就应该保持沉默 。 ”维特根斯坦认为 , 凡是能够说清楚的皆在经验世界 , 凡是不能说清楚的皆在非经验世界 。 经验世界是现实世界 , 非经验世界是超验世界 。 经验世界不仅可说 , 而且能够说清楚;超验世界不仅不可说 , 还应保持沉默 。 其实 , “不可说” , 不是不说;“保持沉默” , 也不是为沉默而沉默 , 而是不能以经验世界的语言“错置”超验世界 , 也不能以超验世界的语言“沉默”而沉默超验世界 。 换言之 , 要使超验世界可说 , 不再对其“沉默” , 当须开启超验世界语言 , 而超验语言是对经验语言的扬弃 , 是语言创新 , 也是语言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