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六 )


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165
质言之 , 书象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 汉字是书象的基本质料 。 书写之形式通过笔墨、借助宣纸 , 将汉字(文本)之象开启出来 , 呈现书象作品世界 , 展现书象审美之美 。
显而易见 , 当下书写“乱象”中的“为形式而形式” , 将外在形式强加于汉字(文本)书写之上 , 是挤压了书象的生存世界 , 更束缚了书写的艺术表现 , 与开启书象之美无疑是本末倒置、背道而驰 , 其结果也必然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
古人书写重实用、不太讲究形式 , 基本上是千篇一律 , 然而不少手札、小品却意境悠远、趣味十足 , 颇具形式美感 , 其实是书者于不经意间开启了汉字的形式之美 。 今人书写重艺术、讲形式 , 且用尽蛮力 , 表面上看是思行方式问题 , 根本在于汉字文化缺失 , 是对汉字少认知、无敬畏、任消耗、乱恶俗的结果 。
有道是 , 探源愈深 , 象境愈远 。 书写要开启汉字(文本)之象 , 当须回到汉字 , 进入汉字 , 了悟汉字 , 敬畏汉字 , 拜谒汉字源义 , 感悟汉字灵慧 , “沐浴”文本之境 , 方能开启字象形式 , 呈现书象之美 。 单体之象如此 , 篇章之象亦然 。
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178
和节律 ,
以“四度”交响生命
言毕“逸形式” , 再谈“和节律” 。
说“节律” , 须知“节律”意涵 。 节律是节奏与韵律的集合与简称 , 体现事物生命力的内在生息、勃发与律动 。 节奏与韵律源自于音乐 。 节者 , 源字为“節” , 由“竹”与“即(表示就餐)”构成 。 造字本义为古人进餐盛具之竹碗 , 竹节为天然碗底 , 古人娱乐可击之为乐(最古老的打击乐器) 。 《说文解字》载:節 , 竹約也 。 从竹 , 即聲 。 《聊斋志异》中“击节而舞”“应节而舞”“击节称叹”等 , 即取其义 。 “韵”为“韻”的异体字 , 从音 , 员声 。 本义是和谐悦耳的声音 , 在古代还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 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义为风度、情趣、意味等 。 许慎《说文解字》载:“韵 , 和也 。 ”此“和”即为音律节奏之和 。 依艺术哲学与审美论 , 音乐艺术在诸艺术形式中居于最高层级 。 如此 , 节律成为艺术作为作品存在的尤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体现 , 也如林语堂所言:“艺术上所有的问题 , 都是节奏的问题 , 不管是绘画、雕刻、音乐 , 只要美是运动 , 每种艺术形式就有隐含的节奏……在中国艺术里 , 节奏的基本概念是由书法(写)确立的 。 ”
显然 , 中国书写(象)艺术是非常典型的节奏性艺术形式 。
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180
书象艺术是书写的艺术 , 汉字是书写的对象 。 书写的过程是单字结体的过程 , 也是连字成行的过程 , 还是集行成章的过程 。 与此同时 , 书写的过程又是单字造型的过程 , 也是组字成行的造型的过程 , 还是集行成章的篇章造型的过程 。 前者在时间上行进 , 后者在空间中延伸 , 两者亦步亦趋、相挽相行 , 不可分离 , 也不能分离 。 这种在时间与空间同时行进、延伸中 , 由笔踪墨迹演进的形态、状貌 , 呈现出一定的节奏与韵律 , 这就构成了书写(象)的节律性审美 。
说书象节律 , 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可视而不见 。 毋庸讳言 , 书象之节律问题 , 在诸问题中处于“尤其重要”地位 ,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作用 , 也是诸问题的集中性“展现”或症结性所在 。 从书象呈现看 , 有的随意结体、东歪西斜 , 有的随便成行、上蹿下跳 , 有的胡乱成章、左钩右扯;从笔墨表达说 , 有的拘谨无变化、粗细均匀贯篇章 , 有的转玩花活、任凭野俗出张狂 , 有的只重按压与肥厚 , 岂管浓淡与干湿;从审美感受观 , 有的油滑漂浮、俗不可耐 , 有的呆滞纤弱、迟速无常 , 有的“遍野柴棍”、了无生机 , 有的散漫琐碎、杂乱无序 , 有的张狂不羁、繁缛缠绕 。 这些诸层面问题归结为一点 , 就是书象无节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