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得流油|刘先银逻辑解析《道德经》:“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23)


06海德格尔很早就接触《老子》 , 从1930年的讲演《论真理的本质》就开始引用
由以上可知 , 海德格尔很早就接触《老子》 , 从1930年的讲演《论真理的本质》就开始引用、解读、发挥老子思想 , 一直到晚年 。 1946年夏季还发生了海德格尔与萧师毅试图合译《老子》之事 , 对于此事 , 海德格尔直至晚年依然念念不忘 。 虽然我们不能判断老子思想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是否有影响 , 老子思想对海德格尔1930年代的思想“转向”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 但是 , 海德格尔与老子思想的某些相似性、海德格尔思想的老子因素却是明显的 。
海德格尔解读《老子》虽然只涉及《老子》第十一章、十五章、二十八章共三章的内容 , 而且其对第十五章、二十八章的解读仅是部分的解读 , 但是 , 却涉及老子“道”、“无”等老子思想中的关键性范畴 , 也涉及到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自由”、“思想”等方面的重要思想 。 海德格尔解读《老子》依靠的是德文译文 , 德文译文的准确性对其有相当大的制约 , 但是 , 海德格尔的解读又常常不受译文的局限而有主观发挥 , 甚至不惜改动他人的译文;海德格尔解读《老子》常常是站在“道”的高度而加以解读 , 并为此而有意忽略所解读文本的真实意思 , 这有海德格尔为己所需的原因 , 也有其所解读的文本都属于《老子》中“道经”的原因 。
在海德格尔的心中 ,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 , 关于“道”的思想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 海德格尔所受老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就是老子之“道”对其的影响 , 因此 , 海德格尔关注“道” , 一方面 , 只解读《老子》中属于“道经”的内容 , 且立足于“道”而解读之 , 另一方面 , 对老子之“道”有着直接的阐释 。 海德格尔认为老子之“道”就是“道路” , 这“道路”是无限的、生成性的存在 , 因而是“为一切开辟道路的道路”;老子之“道”也是“言说” , 可以说 , 老子之“道”既是“道路” , 又是“道说” , 而“道说”是语言的本性;老子之“道”具有规律、原则、方法的意味 , 能生出“方法” , 因此 , 在“道”与“方法”之间 , 要重视“道”、重视“方法”的源头 。 海德格尔对老子之“道”的这种理解 , 看到了老子之“道”相比于“理性、精神、理由、意义、逻各斯等”的独特性 , 一方面试图摆脱对“道”的西方哲学化的理解 , 另一方面又有借此“伸张”自己的思想的目的 , 比如其“道说”的提出 , 就有探究语言的本性的意图 。
海德格尔对《老子》解读、对老子之道的阐释、对老子思想的吸收对于东西方哲学的交融、会通有其典型意义 。 因为这是现代哲学史上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西方著名哲学家主动“接近”东方、“接近”老子的的“案例” , 因而具有“标本”的意义、“示范”的价值 。 与海德格尔同时期的其他西方著名哲学家 , 有的也接触东方哲学、接触老子 , 但是 , 只是把东方哲学、把老子看作哲学史研究的对象而已 。 比如 , 雅斯贝尔斯在其名为《大哲学家》的著作中 , 仅是把老子、孔子等人作为其研究对象 , 其本人的思想中并未“沾染”东方色彩、并未有老子、孔子等东方哲学家的“影子” 。
海德格尔对《道德经》的征引 海德格尔在其著述中引用《道德经》的德文译文历来为有志于中西思想沟通的学人所瞩目 。 迄今为止 , 我们发现海德格尔曾在三篇文章和演讲、三封书信及一份未用的初稿中七次引用过《道德经》中五个篇章的诗句 , 其中有两章是全文引用[1] 。 这三篇文章或演讲是:发表于1965年8月8日的“致希克弗里德·布洛斯 (Siegfried Br?se) 的七十岁寿辰” , 其中引用了第9章及第15章 。 发表于1957年的“思想的基本原则” , 其中引用了《道德经》之第28章;作于1943年的“诗人的独特性” , 其中引用了第11章全文;“致希克弗里德·布洛斯的七十岁寿辰”及“诗人的独特性”这两份材料迟至2000年才分别在《海德格尔全集》的第75卷和第16卷发表 , 在此之前几乎无人知晓 。 另外一篇文章是:发表于1957年的“思想的基本原则” , 其中引用了《道德经》第28章 , 作于1930年“真理的本质”的一份初稿亦引用了同样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