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书象”之美在“通象”
——“书象”简论(下)
■吕国英
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200
编者按语——
吕国英先生原创书论《书之入“象”方致审美远方》 , 是其“‘书象’简论”之上篇 , 提出(汉字书写)构建“书象”说 。 本论(《“书象”之美在“通象”》)作为“下篇”文章 , 延伸此命题 , 立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 兹“通象”意涵体现六个层面 , “通文墨”是基本前提 , “融文化”是时代精神 , “逸形式”是必然要求 , “和节律”是交响生命 , “入超验”是走向“纯粹” , “致灵象”是呈现至美 。 这几个层面相互关系、互相作用 , 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上篇”重在解决“(书象)是什么 , 为什么?” , “下篇”主要聚焦“(书象)怎么样 , 如何为?” 。 全论(上下篇)原载作者专著《“气墨灵象”艺术论》 , 并刊载于海内外多家专业期刊或大众传媒 。
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170
为什么书写文本越来越少自我“立言”?为什么书写形式越来越热衷于设计、制作?为什么书写表现很难进入“自由”表现?为什么书写“纯艺术”始终难以进入纯粹境界?为什么书写流变很难实现美的超越?
检视书写史 , 尤其是进入现当代以来 , 书写从效法经典“法象” , 到“五体”诸长“融象” , 从“融象”到自我“乱象” , 是书写作为文化现象的迷失 , 还是时代性演进的必然代价?抑或书写流变中的必然阵痛?当下书象创作又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当下书写实践活动方兴未艾 , 书写群体不断拓展、规模愈发壮大 。 其中来自军队的书写者尤其成为特别生机勃勃的力量 。 探研“书象”美学 , 认知“书象”规律 , 实践“书象”规律 , 是必然路径 , 也是重要课题 。
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201
通文墨 ,
以“自言”创造文本
说“通文墨” , 先解“通”意 。
“通”妙然于“达” , 在艺术创作语境下 , 更有奇异、灵玄之妙 , 常有“通觉”“通感”“通联”“联感”“联觉”神奇现象之说 , 令艺术家如获“上帝之手” , 而悠然进入独特审美之境 , 异然建构独特作品 。 非常典型的范例或数康定斯基 。 作为抽象艺术的鼻祖式人物 , 康氏所特有的听见色彩、看见声音的“通觉”能力 , 令其艺术在“色彩的音乐”与“音乐的色彩”之间舞蹈与徜徉 。 开创立体主义的毕加索 , 其非同寻常的立体透视、视觉重置与组合能力 , 不仅令其(立体)艺术创作变得自由自在、游刃有余 , 尤其令现实表现主义站在一个特殊的角度与特别的高度 , 背后也是视听等“联觉”之魅力使然 。
文本|吕国英书论:“书象”之美在“通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190
如此 , “通”是“通觉” , 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感觉能力的联通与合成 。 艺术创作中的“通觉” , 令作品呈现更美、更独特 。 在这个意义上 , 再说书写形式中的“文墨”之“通” , 就是书写者既须“文通” , 又须“(笔)墨通” , 而“文”是诗文、辞章 , 是文学 , “(笔)墨”是笔踪墨迹 , 是文学的笔墨形态与审美造境 。 还是在这个意义上 , 书写艺术是两种艺术形式的统一 , 也是两种艺术语言的集成 , 是文学的 , 也是笔墨的;是笔墨的 , 也是文学的 , 两者相互依存 , 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 相得益彰 。 书写艺术家不可无文“感” , 又不可无(笔)墨“觉” , 并将两种审美能力转化为艺术语言 , 统一于“文墨”一体 , 呈现于书写作品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