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得流油|刘先银逻辑解析《道德经》:“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29)


在1973年7月30日阅读凯斯特纳的一部文集时 , 海德格尔对这两句诗作了一点评论 , 在“浊水”一文中 , 凯斯特纳谈到“急流”(Trübwasser) 与“浊水”(Quirlwasser) 哪个词语翻译“浊”字更恰当 。 他的结论是:或许不必刻意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 , 而是将二者都纳入视域之中[36] 。 海德格尔认为凯斯特纳对第15章的阅读“佳善而有说服力”[37] 。
5.光明与黑暗:《道德经》第11章
在1957年发表的演讲“思想的基本原则”中 , 海德格尔引用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诗行 。 以下笔者先概述老子的诗句出现之前这篇演讲的主要内容 。 西方哲学传统的基本原则是:同一律 , 矛盾律 , 排中律 , 海德格尔认为 , 在康德所准备的基础上 , 费希特和黑格尔第一次严肃地考察了这些原则 , 把它们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 使思想原则真正得到辩证化 。 海德格尔区别开普通意义上的高度和世界历史意义上的高度 。 他所关心的是后者 。
海德格尔指出 , 我们的普通思维方式并不遵循那些思想的基本原则而是与之相悖 , 这种悖论是所有的运动和活力的根源 , 以荷尔德林的诗句“生即是死 , 死亦是生”为触发动机 , 海德格尔称 , 在此处矛盾展开为“那统一着事物的并持续着的东西”[38] 。 他又引用诺瓦利斯的话“否定矛盾律也许是逻辑的首要任务” , 认为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黑格尔的意思 , 即 , 我们必须否定矛盾律 , 以使矛盾真正成为实在之现实性的原则[39] 。
对海德格尔而言 , 思想基本原则的起源及思索这些原则的场所是同一回事 。 两者都隐藏在黑暗之中 , 而黑暗则是光之秘密 。 黑暗保存着光 , 而光则属于黑暗 。 在此语境中 , 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追思”中的另外一行诗句(56/93):
而它递给我
那充满黑暗之光的
香馨之杯
海德格尔解释道:“如果光仅只是明亮 , ‘比一千个太阳还要明亮的太阳’ , 那么光就不再是澄明 , 难以维持黑暗之纯粹 。 我们应当避开那种不恰当的光明掺合进来 , 而应寻求到真正与黑暗相属的光明”[40] 。 紧接着 , 海德格尔引用《道德经》:
老子说(第28章 , 冯·斯特劳斯译):“知道其光明的人隐藏在其黑暗之中 (Wer seine Helle kennt, sich in sein Dunkel hüllt)”[知其白 , 守其黑] 。 对此我们再补充一条大家都知道而很少有人能够践行的真理:有朽之思必须潜入水井的深处以便能够看到星星 。 做到这一点很难 , 黑暗的纯粹被一种只会闪亮的光芒所干扰 , 难以被保护 , 那只会闪亮的并不能给予光明 。 那些经院式的思想原则恰如只会闪亮的光芒 , 似乎那些原则的具体内容及其绝对有效性立刻对每个人都很清楚 。 [41]
我们应注意 , 海德格尔所参考的德文版除冯·斯特劳斯之外都把“白”与光明相联 , 把“黑”与黑暗相联 , 乌拉的译文是:“Klar sich fühlen, dunkel sich zeigen” , 卫理贤的译文是:“Wer Licht erkennt, und dennoch im Dunkel weilt” 。 这种翻译倾向使得海德格尔自然而然地把这句话相关于光明与黑暗 。 大多数英文翻译则把白与黑直译为白色与黑色 , 当然 , 把二者与光明与黑暗相联系并不错 。 海德格尔认为 , 西方哲学传统向来所寻求是一种不恰当的光明 。 这表现在以为思想基本原则应当清晰明白、不含任何岐义与暧昧的观点 , 对海德格尔而言 , 这种光明不是澄明 。 它是单一的、没有复杂性的明亮 , 我们应当避开这种简单化的光明 , 去寻求与黑暗相伴的光明 。 真正的光明隐藏在那既是思想基本原则的起源 , 又是这些原则被思索之处 。 与此相仿 , 真正的黑暗亦非毫无光明的纯粹黑暗 , 它包含着真正的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