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得流油|刘先银逻辑解析《道德经》:“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30)


从这个视野出发 , 海德格尔可能感到老子关于白(光明)与黑(黑暗)的辩证关系的这句诗契合他的最终目的 , 即试图描绘另外一种他所寻求的光芒 , 这种光芒是更为深沉的、更为隐蔽的思想之起源 。 以此为前提 , 海德格尔把老子的这句话融合入其思想的脉络之中 。 珀格勒对海德格尔运用老子诗句的解释与笔者有些参差 。 他着重于海德格尔在引用《道德经》之前所征引的荷尔德林诗句中“黑暗之光”一语 , 把它与法国南邦波尔多的葡萄酒相关联 , 说荷尔德林在葡萄酒中看到了大地与天空结出的果实 , 珀格勒解释道:“世界相对于隐藏着的秘密具有一种有限的历史敞开性 ,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即是一种必须把自己隐藏在那个秘密的黑暗之中的光芒”[42] 。 他认为 , 老子的第28章讲述的是雄与雌 , 白与黑 , 荣与辱的关联与统一 , 与此相比 , 科学与技术带给这个世界的光明不可估量地耀眼 , 它能够摧毁事物 。 珀格勒以为老子篇章中的柔性一面可以关联于海德格尔对这个可栖居的世界的描绘 , 即“有限的敞开”[43] 。 笔者以为 , 建立这种关联性自然无可厚非 , 不过 , 此处海德格尔在谈论的是与黑暗相随的真正的光明 , 思想的原则即起源于那里
根据比梅尔的报道 , 海德格尔在1930年《真理的本质》的一份初稿中亦引用了“知其白 , 守其黑”一语 。 其文为:“自由作为揭蔽的使存在(出自存在者自身)把自身揭示为真理的本质 。 目前它显示为:作为真理本质的自由在其自身中即是朝向秘密的使其完整的开启 。 知其白 , 守其黑(Der seine Helle kennt, sich in sein Dunkel hüellt)(老子)”[44] 。 我们未能得知海德格尔为何最终决定不在《真理的本质》定稿中引用这句诗行 , 并且 , 定稿中也找不到上述段落 。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 , 海德格尔运用真正的光明隐藏在真正的黑暗之中的思想来阐发他关于思想的基本原则的思考类似于与他关于真理(及存在)的思路 。 他关注到事物的柔性一面 , 这与老子的《道德经》第28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十分相似 。
然而 , 以下的差异使得海德格尔区别于老子 。 根据海德格尔关于揭蔽与遮蔽 , 光明与黑暗的描绘 , 每组对立面的每个方面都没有确定的外在指称 。 每组对立面代表着一种叫做揭蔽的内在的中介运动 。 尽管海德格尔的阐释者通常把这种运动描述为开放的 , 我们应当注意 , 揭蔽不是一种中性的任意的运动 。 能够被揭蔽的东西必须是在西方历史性第一启始中已经被部分地被揭示的东西 。 揭蔽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运动[45] 。 而对于老子来说 , 对立面的相关双方是可以被外在地确定 , 被辨认的 , 对立面之间的区分不是逻辑的 , 而是具体的 。 “知其白 , 守其黑”中的白与黑并不是某种逻辑的或是历史性统一体中内在的双方 , 它们指示着具体的白和黑 , 或者说具体的光明与黑暗[46] 。
6.有和無——第11章
在作于1943年的“诗人的独特性”中 , 海德格尔引用了《道德经》第11章的全文 。 在这篇文章中 , 他提出诗人的独特性何在这个问题 。 他说 , 关于这个问题 , 有两个现成的探讨方法 。 一是历史学的方法 , 这种方法设想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文学史上的诗人的来发现诗人的独特性 , 另一种方法是非历史学的 , 这种方法认为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特性或是量度来找到诗人的独特性 。 海德格尔认为 , 这两种探讨方法以及其相互结合都不能给相关问题提供确切的答案 , 因为这两者皆陌隔于生成式的本成事件 , 所以都未免于是任意的、外在的、肤浅的 。 正是本成事件使诗人成其为诗人 , 使诗歌成其为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