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我读︱考亭有知音,转精集大成——《朱熹文集编年评注》述评

一、儒学与朱子学
两千多年 , 主导传统中国思想的 , 不是宗教 , 而是儒学 。 先秦儒家 , 以孔子为代表 , 整理旧籍 , 确立五经 。 进入大一统时代的汉王朝 , 儒学成为事实上的国教 。 以后 , 虽与时沉浮 , 但一直居于上层建筑的主流地位 。 历史进入宋代 , 科举大盛 , 士大夫政治蔚成主宰 , “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 , 读书人不仅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 , 更是在思想层面弘扬儒学 , 为士大夫政治建树了理论基础 。 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主导的士大夫政治精神建设开始 ,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以及王安石等人承继唐代以来的道统 , 融合佛道等新的思想资源 , 让儒学从传统的经籍注疏中走出 , 以理学的崭新风貌面世 , 重新挖掘阐释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让儒学拥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 。
繁盛的北宋在女真突袭下覆亡 , 不死鸟在江南涅槃 。 由北入南 , 帝系、士大夫政治、思想学术 , 在政治、经济重心合一的江南得以延续 。 发展到极致的唐宋变革在新的历史时空下转型 , 新一轮宋元变革开始 。 地域社会的强盛、商品经济的发达、平民文化的繁荣、士人流向多元化等新的因素 , 让北宋以来影响不断扩大的理学 , 再度变身 , 发展成为更为宏阔的道学 。 在道学的旗帜下 , 蜀学、浙学、闽学、湖湘学等空前活跃 。 这之中 , 朱熹承继北宋五子以来的理学道统 , 汲取整合诸家之长 , 建构起宏大的思想体系 , 成为道学的集大成者 。
科举入仕的朱熹 , 一生任官 , 在朝仅四十余天 , 多数时期在地方任官 。 尽管颇有政绩 , 但主要影响还在于他对道学的弘扬 。 朱熹在世之时 , 孝宗朝的宰相周必大就已称朱熹“为世儒宗” 。 朱熹在生前身后影响巨大 , 不仅是由于有着数以千计的众多弟子揄扬 , 更是由于他的学说致君行道与移风易俗并行 , 获得了来自朝野的广泛认同 。 经历了庆元党禁等政治刺激带来的逆反之后 , 朱熹作为儒宗的地位确固不移 。 宁宗赐谥 , 理宗封国公 , 并得以从祀孔庙 。 历元至明清 , 即使江山几度鼎革 , 都没有改变朱熹的儒宗地位 , 反而不断提升 。 元封齐国公 , 清升配孔庙十哲 。 朱熹的《四书集注》 , 自元朝统一 , 江南儒学覆盖全域之后 , 迄止20世纪初叶 , 一直是科举考试的指定内容 。
孔子有五经 , 朱子有四书 , 儒学并世两巨人 。 经历了汉代兴盛之后的儒学 , 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 , 曾一度开出玄学之花 , 但很快便枯萎 , 湮没于其它思想土壤之中 。 反观道学 , 则与时俱兴 , 愈加宏大 。 这其中 , 朱熹居功至伟 。 纵观两千多年的儒学史 , 孔子发轫 , 朱子则像是中继器一样把儒学的幅波空前放大 。 不仅限于中土 , 在汉字文化圈的辐射范围内 , 朱子学也成为近代以前的朝鲜和日本以及越南的主流思想 ,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朱子|我读︱考亭有知音,转精集大成——《朱熹文集编年评注》述评
文章图片

朱熹
二、朱熹文集的全新编注
作为儒宗朱熹的著作 , 在历代与各地都有着超越时空的大量刊行 。 除了各种专著以外 , 在朱熹生前 , 便有了诗文选集的《晦庵先生文集》前后集的刊行 。 朱熹去世后 , 在大力崇尚道学的理宗朝 , 全集本的文集定型为百卷本 。 这一定型的正集百卷 , 在宋世便屡经刊刻 , 形成有“闽本”、“浙本”两个系统 。 伴随的精神地位的不断上升 , 朱熹的文字吉光片羽 , 皆得珍视 , 因而百卷正集之外 , 又有续集、别集相继形成 , 总计凡165卷 。 这个份量几乎是除周必大的200卷文集之外 , 体量最大的宋人文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