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书︱歌德与席勒的鸿雁十年( 二 )


可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后 , 形势急转直下 , 欧洲的反动势力联合起来 , 想把巴黎夷为平地 , 把革命淹没在血泊之中 , 对本国人民则加强镇压 。 紧接着雅各宾党人滥杀无辜的恐怖行动 , 使得先前对法国革命热情洋溢、欢呼雀跃的德国知识界灰心丧气 , 法国革命派的过火行动和德国的鄙陋状况 , 把歌德和席勒这两位诗人全都逼到美学的领域中去 , 于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竟然变成了事实 。 这两位天才诗人终于联合了起来 。 是席勒首先采取主动 , 他在1794年6月13日从耶拿写信给歌德 , 邀请歌德参加《季节女神》这一刊物的编辑工作 。 十天后 , 歌德回信欣然表示同意 。 席勒的那封信和歌德的那封热情的回信便是我们呈现给读者们的这本《歌德席勒文学书简》的最初两封 。 它们标志着两人正式谈话、合作的开始 , 揭开了两人友谊的序幕 。
自古知音难求 。 难怪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里一开始就叹道:“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 , 知实难逢 , 逢其知音 , 千载其一乎!”歌德当时在魏玛这座德国的帕纳斯山上 , 也因为缺乏知音而感到痛苦 。 席勒在给歌德的信里提出:“天才对自己总是个谜 。 ”他对歌德的深刻分析 , 表明他对歌德的了解的确胜于歌德自己 。 于是歌德感受到了得一知己的快乐 , 同时席勒自身的价值、他的正直诚恳的性格和他深邃精湛的思想 , 也给歌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使得歌德捐弃对席勒的成见和两人的隔阂 , 把他视为知己、引为挚友 , 因而两人结交不过两个月 , 歌德便写信向席勒表示:“如今 , 经过那样一次意外会晤1794年7月20日 , 歌德和席勒在耶拿席勒家里的一次长谈 。 之后 , 似乎我们将一起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既然我们相互弄清楚了我们目前已达到的境界 , 那么我们就更可以不间断地共同工作了 。 ”四天之后席勒写信对歌德说:“我开诚布公 , 倾吐肺腑之言 , 没有使您感到不快 。 我们相识虽晚 , 却在我心中唤起了某些美好的希望……您和我所走过的道路迥然不同 , 不早不晚 , 只有现在相会 , 我们才会有收获 。 但是现在我可以指望 , 不管剩下的道路有多么漫长 , 我们将共同在这条道路上前进 , 并且会获益更多 , 因为一次长途旅行中的最后的旅伴总是最能互诉衷曲的 。 ”
就这样 , 两位诗人肩并肩、手携手地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 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启发 , 酝酿和创作了一系列辉煌巨著 , 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顶峰 。 他们的十年合作带来的丰硕成果 , 成为德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丰富宝藏 , 形成了德国文学难以逾越的巍巍高峰 。 席勒的几部巨著 , 从《华伦斯坦》 , 到未完成的杰作《狄米特里乌斯》 , 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 而歌德的许多作品 , 尤其是他的毕生巨著《浮士德》 , 在长期辍笔之后由于席勒的一再敦促 , 他也是在这一时期又重新拾起 , 继续创作的 。
尽管这两位诗人的文艺观点并不相同 , 美学的追求也大异其趣 , 但是他们进行了密切的合作 , 不仅交换思想 , 交换观点 , 而且在创作中做到了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1795年12月26日 , 歌德告诉席勒:“人们混淆我们的作品 , 我感到不胜荣幸;这表明 , 我们正日益摆脱窠臼 , 逐渐渗入共同的精神财富 。 这样就可以考虑 , 如果我们用一只手牵着对方 , 用另一只手伸向大自然允许我们达到的远方 , 那么我们就能跨越巨大的鸿沟 , 有所作为 。 ”
|张玉书︱歌德与席勒的鸿雁十年
本文图片

德国魏玛 , 德国文学家歌德与诗人席勒在一起的雕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