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着之上》中 , 阎真叙事的个体经验更侧重于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窘境 。 比如聂致远与赵平平结婚时买不起房子 , 也没有能力在省城操办一场体面的婚礼 。 甚至 , 在考上博士以后 , 也没有经济能力在省城买下一套房子 , 让聂致远在岳母面前尽显尴尬 。 在回到鱼尾镇的老家后 , 家人以为博士是个多大的官 , 却发现还不如在镇上当办公室主任的弟弟有经济能力 。 面对父母的疑惑 , 聂致远心有愧疚 , 却无从解释 。 这些生活细节 , 都充分地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生存困惑与精神窘境 。 生活的困顿让聂致远一次次陷入精神的“桎梏”妻子赵平平的编制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 让他备受煎熬 。 编制问题深入展开 , 竟然还深藏着潜规则 , 这让聂致远从震惊到愤怒 , 却又无力改变 。 在现实的利诱面前 , 聂致远努力坚守自己的底线:他成家之际 , 也是最需要钱的时候 , 一个矿老板要为自己的爷爷立传 , 请他来写这部书 , 当聂致远发现矿老板说的资料完全与事实相悖时 , 坚决拒绝了这笔收入可观的交易 。 诸如此类的生活细节 , 都有着以小见大的力量 。 叶圣陶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 , 而就是生活本身 。 ”阎真善于把哲理融入简单庸常的生活中 。 文中聂致远以一次次地拒绝抵制心灵的腐蚀 , 维护着高贵的尊严 。 这对常人来说是难以做到的 , 尤其是聂致远还面对诸多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窘境 , 更显可贵 。
《人民文学》的主编施战军评介说:“《活着之上》是现时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生活史、遭遇史 。 没有拔高也没有虚饰 , 内心有着执着和向往 , 但伴随着妥协、挣扎、痛苦 。 在梦中的曹雪芹和世上的聂致远之间的虚衔处 , 恰恰是我们精神的生机所在 。 ”
一部好小说的评判标准在读者的心里 , 不在炫技 , 不在多情 , 不在矫饰 , 而是能与读者共鸣 。 譬如聂致远站在那棵熟悉的老槐树下感慨万千 , 思量人生 。 这时 , 他突然发现 , 曹雪芹的生卒年以及父亲是谁其实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他的精神永在 , 留给了历史和未来无限的思考 。 从开头到结尾 , 聂致远对曹雪芹的难以割舍 , 顶礼膜拜 , 始终贯穿其中 。 这不只是一种心灵默契 , 更是一种精神的融会贯通 。 正是在这种文化道统的耳濡目染下 , 在伟大先贤的力量驱使下 , 阎真笔下的聂致远用自己的行为准则冲破世俗的樊笼 , 始终遵循着内心的真诚 , 用他景仰的精神高标给出了时代性的命题 , 也是对人在活着之上的终极追问——“我觉得历史中藏着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秘密,关于时间,关于人生,关于价值和意义”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阎真叙事有着哲人的先知先觉 , 从知识分子的命运抗争与精神坚守的矛盾纠葛中洞见思辨之下的理性认知 ,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的特征标识上 , 语言的辨识度自成一体 , 精神疆域执着而旷达 , 其秉持内心坚定的文化自信 , 塑造了一个个不屈的精神形象 , 传承和深化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 他的神来之笔总见于细微之处 , 善于用细小和平凡的事物检阅生活真相 , 没有人世间的大喜大悲 , 却能从平淡与琐碎中发现人生宝库的钻石 , 诠释真理 , 升华境界 , 重塑精神 。
于价值和艺术审美的立场 , 阎真叙事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 他以干净的灵魂寻找着文学的灯火 , 无论是《曾在天涯》 , 还是《沧浪之水》《因为女人》 , 抑或《活着之上》 , 整合的是时代浪潮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 他们在精神上高度统一 , 不媚俗当下 , 不将现实功利化 , 始终遵循强大的内心 , 给中国现当代文学增添了“阎真”符号的亮色 。 (原载《新疆艺术》2022年第2期)
- |文艺评论|评理查德·耶茨及其作品:在痛苦中感知普通人的悲伤和局限
- 大道沧桑|文艺评论丨李由:四面青山侧耳听——从歌曲《大道沧桑》说起
- |艺评丨宁静的力量——萧红亮作品赏读
- |青年文学之星丨袁好
- 路口|中新艺评:如果“BE美学”有声音……
- |艺评|停下脚步,发现美——我和我的“戏曲情缘”
- |艺评丨吴修林 彭欣:《春天花会开》:边疆风情汇芒果
- 书法|文艺评论丨当“书法”成人文素养的基础,“书写”的意义将超越专业
- 诗词|诗词文化不断破圈的背后 “诗意”的舞台成为出圈的关键|文艺评论
- 越剧|新民艺评|越剧艺术大师袁雪芬——“在当代戏剧界找不到第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