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得流油|刘先银逻辑解析《道德经》:“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15)


通过对老子原文的创造性“翻译” , 海德格尔认为“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所传达的“深意”就是:道处于宁静状态 , 在此宁静中通过这宁静将某物导向道 , 即是说 ,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根据 , 同时也是宇宙万物的归宿 , 宇宙万物回到虚静的本原之道 , 不是自身的消失 , 而是由“浊”而“清(zum Erscheinen kommt)” , 在道之中尽显自身;道在宁静中将某物导向道 , 就是道通过宁静之境域将某物带入存在 , 使存在者处于存在之中 。 海德格尔的如此解读 , 恰好符合萧师毅所说的 , 海德格尔“对这话想得更远 , 他认为澄清(clarifying)最终能将某物带入光明 , 在静息之中的微动能使某物得以存在” 。
需要提及的是 , 1965年8月7日 , 海德格尔为一个“中国艺术”的展览的开幕式而发表讲演 。 在这次讲演中 , 海德格尔引用了《老子·十五章》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 他说:“古代中国世界的思想已经以自己的方式对这种冲突(海德格尔在此处意指技术问题——原文注)先行做出了思考 。 因为老子在第十五章这样说:有谁能够 , 让旋搅之水通过寂静的照料而得以澄清?有谁能够 , 让平静通过持续运动的照料而得以生产?”对于“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 海德格尔没有自己翻译 , 而是利用了乌伦布鲁克的德文译文;对于“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 海德格尔引用之后也没有作解读 。 此外 , 1965年8月6日 , 海德格尔在写给安德娅·凡·哈堡的信中也引用了《老子·十五章》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 利用的也是乌伦布鲁克的德文译文 , 并且也没有作解读 。
海德格尔对“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不止一次的引用 , 说明其对这两句话一直很重视 , 这两句话启发了他对于道、对于存在的思考 , 给予他深刻印象;海德格尔在引用“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之时 , 没有用自己的德文译文 , 而是用乌伦布鲁克的德文译文 , 说明其内心里很清楚 , 他对这两句话的“翻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 , 而是“解读” 。
04 我们再来看海德格尔对《老子·二十八章》的解读
接下来 , 我们再来看海德格尔对《老子·二十八章》的解读 。 对于《老子·二十八章》 , 海德格尔只是对其中的“知其白 , 守其黑”作了解读 。 “知其白 , 守其黑”的意思是:知道明亮 , 持守昏暗 。 由于该章的主旨是对得道者的表述、赞美 , “知其白 , 守其黑”中的“其”就是指得道者 , 可知 , “知其白 , 守其黑”也是对得道者的描述、赞美 , 具体指得道者知道其明亮 , 却持守其昏暗 。 在此 , 得道者兼有“白”与“黑” , 而不是抛弃“白”而只拥有“黑” , 这也说明“白”与“黑”是彼此关联着的存在 。 这是需要注意的 。
为什么老子要求“知其白 , 守其黑”?我们且看老子的解释:“知其白 , 守其黑 , 为天下式 。 为天下式 , 常德不忒 , 复归于无极 。 ”这是说 , 得道者做到“知其白 , 守其黑” , 就能成为天下的楷模;能成为天下的楷模 , 就不会错失“常德” , 从而回归于道(无极) 。 由此也可知 , 对于“白” , 要“知”;对于“黑” , 不仅要“知” , 而且要“守” , 守“黑”是回归于道、存在于道之中的关键所在 。
对于“知其白 , 守其黑” , 海德格尔有两处解读 。 据W.比梅尔在给张祥龙的信中所提供的材料 , 证明海德格尔在1930年所作的讲演《论真理的本质》的初稿中曾引用之:“自由是(出自存在者本身的)去蔽着的让存在;它将自身揭示为真理的本性 。 现在它将自身显示为:此作为真理本性的自由在其本身中就是向隐秘(Geheimnis)的补充性的开启 。 那知其光亮者 , 将自身隐藏于黑暗之中 。 (老子)” 。 这是第一处解读 。 遗憾的是 , 海德格尔在1943年正式发表此文时不仅将此引文删除 , 而且对引文前的自己的那段话也作了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