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得流油|刘先银逻辑解析《道德经》:“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九 )


萧师毅为什么在海德格尔去世后公开他与海德格尔合译《老子》的秘密 , 而不是继续保持沉默 , 让此秘密成为永远的秘密 , 尤其是在萧师毅并不知道海德格尔在写给雅斯贝尔斯的信中、在与W.比梅尔谈话中提及此事的情况下 。 是想借海德格尔之名抬高自己?我认为不可能 。 唯一的理由只能是对海德格尔、对自己的老师负责 , 还原历史的真实 。 因为只有这样 , 人们才能看到全面的、真实的作为哲学家的海德格尔 , 了解海德格尔哲学的变化发展与其曾经走过的学术之路间的内在联系 , 弄清海德格尔哲学的东西方两大源头 。
海德格尔为什么在其论著中明确引用、解读《老子》 , 却从不公开提及自己与萧师毅合译《老子》之事 , 更要销毁译文?可能的原因只能是:引用、解读《老子》 , 这是任何人都可以直接看出的事实 , 只能说明其思想与老子、与道家思想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 或者说 , 其思想受到老子、道家的一定程度的影响 , 说明东西方思想的对话甚至融合是一条可行之路 。 所以 , “海德格尔很乐意承认他的思想与那些具有道家和禅宗传统背景的访问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 在夏威夷大学召开的以‘海德格尔与东方思想’为题的纪念海德格尔八十寿辰的研讨会上 , 这种密切关系得到了特别的阐明” 。 从不公开提及自己与萧师毅合译《老子》之事 , 更销毁译文是为了回避其思想的老子、道家之源 , 突出其思想的原创性 。 感谢上苍 , 让萧师毅比海德格尔晚死十年 。 不然 , 他们合译《老子》之事真的就无人知晓了 。 出于与海德格尔同样的目的 , 或者说出于对海德格尔声誉的保护 , 掌握海德格尔遗稿的海德格尔的长子赫尔曼·海德格尔认为“海德格尔并没有要求萧与他共译《道德经》(《老子》) , 是萧本人想这样作而找到海德格尔的 。 两人并未一起正式从事《道德经》的翻译 , 萧对这件事的叙述中有许多是编造” 。 赫尔曼·海德格尔的说法没有客观依据 , 还让人们产生这样的疑虑:也许译文仍在 , 赫尔曼·海德格尔不愿公布;也许译文毁于赫尔曼·海德格尔之手 。 再说 , 如果没有合译之事 , 萧师毅实在没有必要编造、虚构此事 。
针对赫尔曼·海德格尔的说法 , 张祥龙综合分析O.波格勒、W.比梅尔等人所提供的证据 , 给予了驳斥 。 在张祥龙看来 , 这些证据主要有以下三条:第一 , 海德格尔1947年10月9日写给萧师毅的信件中写道:“我常想到你 , 并且希望我们能够尽快再次进行我们的那些谈话 。 我思索你为我写下的引文(Spruch , 或译为箴言):‘谁能宁静下来并通过和出自这宁静将某些东西导向(be-wegen)道 , 以使它放出光明?谁能通过成就宁静而使某些东西进入存在?天道’” 。 海德格尔在此信中所写下的引文就是《老子·十五章》中的“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 第二 , 海德格尔写给雅斯贝尔斯的信中说道:“这位搞基督教神学与哲学的中国人(指萧师毅——引者注)与我一起翻译了老子的一些诗节” 。 第三 , W.比梅尔给张祥龙的信中写道:“海德格尔已经与萧师毅一起开始翻译老子 , 但他不满意于萧的建议 , 即无须再现文本的原发(urspruenglichen)特点 , 而是将之置于西方概念中 。 为此 , 他(海德格尔)很快放弃了此项工作 。 这是他亲口告诉我的” 。 在这三条证据中 , 第一条证据和第二条证据都是真实的 , 出自海德格尔之手 , 应该是最可靠的直接证据;第三条证据虽是间接证据 , 但是 , 出自海德格尔好友、海德格尔思想传记《海德格尔》作者、海德格尔《全集》的编者之一W.比梅尔之手 , 应该是可信的 。 在这三条证据中 , 第一条中的“希望我们能够尽快再次进行我们的那些谈话” , 以海德格尔与萧师毅彼此都明白的方式 , 说明他们曾合译过《老子》 , 并且 , 海德格尔至少在文字层面还表达了继续合译的愿望;第二条是海德格尔直接说出他与萧师毅曾合译过《老子》;第三条是W.比梅尔回忆海德格尔同他说过曾与萧师毅合译过《老子》 。